P站

张秋霞

浏览量:14967 发布时间:2020-10-14

所属系部

运动康复

 

 研 室

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

   名

张秋霞

   别

专业技术职务

教授

人员性质

专业教师

 公 室

凌云楼1305室

联系电话

0512-67160269

电子邮箱

[email protected][email protected]

教育经历

1996年毕业于P站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,物理教育专业,获得理学学士学位
1999年毕业于P站 P站 ,运动生物力学专业,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
2010年毕业于苏州大学P站 ,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(运动人体科学方向),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

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,公派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生物力学与运动控制实验室,访问学者

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,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治疗与职业治疗学院、犹太康复医院高级研究学者

工作经历

1999年-2002年P站 P站 助教

2002年-2008年P站 P站 讲师

2008年-2014年P站 P站 副教授

2014年至今任P站 P站 教授

2016年担任P站 P站 运动人体科学系副主任

2017年-2020年担任P站 P站 运动人体科学系主任

2020年至今担任P站 P站 运动康复系主任

研究领域

运动康复生物力学、生物力学与运动控制、传统健康养生功法的运动康复、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

开设课程

本科生课程:运动生物力学、运动康复生物力学、体育统计学、康复评定学、体育测量与评价、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

研究生课程:体育统计学与SPSS软件应用、康复评定与功能训练、人体运动控制理论与实践、体育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部分专题、体育生物科学理论与实践的部分专题、人体运动分析理论与方法、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进展。

学术成果

(科研项目、

论文发表、

教材专著等)

一、主持项目范围

主持/主要参与国家、省部、市厅级纵向项目 8 项、横向项目 6 项,指导本、硕、博不同阶段学生从事的科研方向主要涵盖以下范围:

1.智能化运动康复技术

2.神经-肌肉控制与运动损伤防护

3.身心整合与传统运动疗法相结合

4.特殊人群体适能评定与机能提升

二、专著与教材

1.《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神经肌肉控制研究》(专著)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4

2.《人体运动动作测量与分析实践指导》(第二主编)P站 出版社 2017

3.《新编运动创伤学》(副主编)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

4.《康复评定学》(参编)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

5.《运动生物力学》(参编)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

6.《运动生物力学实验》(参编)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

三、论文发表与指导学生

    发表中英文论文一百余篇,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中文一类权威核心期刊《体育科学》发表论文2篇,《中国体育科技》、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》、《中国运动医学杂志》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,中国科学院SCI/SSCI收录的英文论文17篇;已累计培养研究生60余人,近三年学位论文盲审“良好”率为85.4%(16名毕业生),近两年“良好”率为95.8%(8名毕业生);指导研究生完成江苏省研究生创新项目3项、本科生多项国家级、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十余项、指导1名学生获得“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”一等奖等。

主要社会兼职

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专委会运动康复教育学组副组长

中国康复医学会体育保健康复委员会体育保健康复学组副组长

中华医学会医师培训工程——“中华运动康复医学培训工程”江苏培训中心常委

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

江苏省运动促进健康专家库成员

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

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质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

苏州市体育科学学会理事

苏州运动医疗学专委会体育康复学组副组长

荣誉及奖励

担任十几家中英文期刊(4家中文核心期刊、9家SCI收录的英文期刊)的审稿人

两次被评为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认真负责的鉴定专家”

招生信息

博士:人体运动科学理论与实践、运动康复理论与实践

学术型硕士:运动人体科学、运动康复理论与实践

专业型硕士:运动康复、体育教学、运动训练

欢迎对相关领域的数字健康、运动生物力学、身心整合训练等方向感兴趣的学生与科研伙伴加入。


版权所有P站最新网址发布,快速访问P站高热度作品

电话:0512-67162281 传真:0512-67162281